社旗縣簡介

社旗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、南陽盆地東緣,“依伏牛而襟漢水,望金盆而掬瓊漿;仰天時而居地利,富物產而暢人和”,縣城所在地社旗鎮,史稱賒店,因東漢時劉秀舉義兵賒旗而得名,歷史上與景德鎮、佛山鎮、朱仙鎮齊名,為全國的四大商業重鎮之一。
196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縣。1990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縣。全縣總面積1203平方公里,耕地112萬畝,總人口62萬, 轄18個鄉鎮,240個村街。
全縣土地肥沃,土產豐碩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,適宜于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各業發展,素有“豫南糧倉”之稱。盛產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綠豆、芝麻、棉花、煙葉、紅薯、花生等農作物,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、優質棉花、優質綠豆生產基地縣和全國聞名的黃牛開發基地,也是重要的優質花生、芝麻、油菜生產區。近年培育發展的以畜牧、“三粉”為主的支柱產業已初具規模:以牛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,豬牛羊飼養量達到162萬頭(只),牛出欄90 萬頭(只),畜牧業產值達6.8億元;以“三粉”為主的加工業獨具特色,紅薯面積40萬畝,擁有“三粉”機械化生產線6百條,年產三粉9萬噸,產值三億元,成為全國最大的“三粉”(粉條、粉絲、粉皮)生產基地。社旗縣擁有縣辦工業52家,中外合資企業三家,鄉(鎮)村 -1- 兩級集體企業82家,已初步形成了以釀酒、醫藥、化工、汽車配件、淀粉、皮革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,布局比較合理的工業體系。河南賒店(集團)有限公司在全國50家最大飲料生產企業中各項經濟指標居全國酒精行業第二位,是中國酒精行業綜合利用最佳企業,其產品賒店老酒四大系列16個品種獲省優、部優和國家、國際金獎;賒店藥業有限公司9個產品獲省優、部優,“國公酒”、益腎生發丸等三種產品獲國際金獎。賒店生化有限公司是生產甲基磺酰氯、甲基碘酰胺等高科技化工出口產品的企業,其產品供不應求,發展前景廣闊。制鞋廠生產的勞工靴、勞工鞋遠銷美國、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。
良好的投資環境??h城地處豫02線(南駐公路)與豫49線( 方棗公路)交匯處,西鄰焦枝鐵路和豫01公路,南毗312國道和南陽機場,交通十分便利;2.6萬門程控電話與移動電話、無線尋呼、 光纜通訊等構成了多功能、全方位的大通訊框架;全縣處在華中電網覆蓋之下,50萬伏高壓線路橫貫全境,電力充沛。同時,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,為招商引資,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。
社旗山川秀麗,名勝眾多,文物璀燦,人杰地靈,自古商業發達,集市繁榮??h城內七十二條古街道保存完好,構成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筑群。其中規模最大的清代一條街尤為完整。首批國家文物一級保護單位--山陜會館,造型奇特,氣勢恢宏,木石雕刻精妙絕倫,集中外建筑雕刻之精華,堪稱全國一絕。此外,還有因項羽屯兵聞名的霸王山,有融中外建筑藝術為一 體的太和轉樓等名勝景點,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個優美的旅游環境。
古鎮蘊神韻,重彩繪新圖。今天,社旗正以嶄新的英姿誠接八方客商。熱情豪爽的社旗人民,竭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游,投資開發,重振古鎮輝煌,共創社旗大業。
社旗縣旅游特色
中原野戰軍高級干部會議舊址:位于社旗縣賒店鎮彰新寨村。在社旗彰新寨這方熱土上,有幸留下了一位總書記、一位國家主席、兩位共和國元帥,數十名將軍的光輝足跡,社旗 64萬人民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。
清代一條街瓷器街:街市上60多家清代店鋪如今看起來仍富足氣派,大部分商店是進二或進三的深宅大院,門面是三或五間兩層樓,上下層各出五尺前檐,瓦蓋花脊,中置磚雕“吉星高照”,玲瓏寶閣兩端飾吻獸,兩山馬頭墻各飾磚雕吉祥物,上層樓臨街均用木隔扇花格亮窗,明柱間均置花格圍欄,上下層前檐明柱、額枋,多是裝飾有圖案,樓上下明柱礎均是蓮花盆或鼓形。清代在街市尤以瓷器、藥材、茶葉、三粉、食鹽為大宗。據傳,當時單藥材月銷售量就達5萬余公斤,八大糧行日成交糧食10萬余公斤,縣博物館中至今還保存了五枚相當于秤砣清代志石,皆在75公斤以上,可見當時賒店的商賈的買賣有多大,連稅收也豐收局面,咸豐年興榷關,其市發稅常巨萬。二百多年來,賒店清代一條街都是在作商業門店利用之地,今天依舊是商鋪林立,生意興隆,延續著賒店往日的輝煌。
福建會館:位于瓷器街南端,這建于嘉慶元年的會館,是當時福建商人為敬奉龍王,祈佑行船風順,利市發財,建成的集飯莊、旅社、經商、娛樂為一體的一進二群樓庭院,呈日字形,寓意日日高升。上下層均有檐廊、明柱、額枋、雀替,雕飾簡體,古雅清秀。上層明柱圍欄相連,樓內和兩山壁設木制扶梯。200多年了,這會館的房舍遠不及往昔的繁華,但仍不失老賒店的古色風格。
山陜會館:位于社旗縣城中心。過去這里水陸交通發達,南船北馬,商人云集,是南北九省過往要道和貨物集散地,有街72條。清乾隆年間,曾和朱仙鎮、回郭鎮、荊紫關鎮并列為河南四大名鎮。當時,秦晉兩省富商大賈,為了敘鄉誼,通商情,接官迎仕,祭神求財,積資建造這座會館。會館分照壁、懸鑒樓、大拜殿、春秋樓四個主體建筑?!斑\巨石于楚湘,訪名匠于天下”,連燒制的玻璃瓦也是來自秦晉。從乾隆二十年開始,至光緒二十八年建成,歷時137載。一進會館大門,五顏六色的玻璃照壁和高聳入云的一對鐵旗桿呈現在眼前。照壁是仿北京故宮九龍壁修建的。高20米,寬13米,用彩釉陶瓷大方磚砌成。上面遍制浮雕,工藝精巧,色彩絢麗,美不勝收。重5萬余斤高28米的鐵旗桿,頂有仙鶴展翅欲飛,下有巨龍盤繞而上,鑄工極其考究。照壁的北邊是懸鑒樓,高30米,東西寬17米,分上、中、下三層。環樓上下均有木雕石刻的神話傳說、戲曲故事裝飾,技法多變,形象傳神。樓的后邊是演戲臺,由四根大方柱把巨大的三層樓凌空擎起,甚為壯觀。飛檐下邊金龍纏繞的“懸鑒樓”巨匾,蒼勁古樸,堪稱一絕。懸鑒樓兩側,分別建有鐘樓、鼓樓各一座,均是八角騰空,兩層起架,上層各置鐘、鼓,下層通向中院的過道,也是游客乘涼聊天的亭榭,可謂匠心獨運,恰到好處。